促进新时代志愿服务项目发展
促进新时代志愿服务项目发展2024-02-20 00:00作者:游立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会议讲话、调研考察、座谈交流、回信贺信、指示批示等多种形式,对学雷锋志愿服务作出部署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志愿服务事业的高度重视、深切关怀和殷切希望,为推进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项目化发展是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进步的显著特征。志愿服务项目以其需求导向、对象多元、服务专业、管理规范、服务常态、效果长效等特点优势,广为各级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组织等志愿服务主体所运用,一系列敬老、爱幼、助农、助残、助医、助学等志愿服务项目落在基层、惠及百姓,有力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成为传递党的声音、传播社会温情的有力抓手,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与此同时,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一些组织(团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定位不清晰、目标不明确、实施不规范、对象不精准、效果不扎实等问题,与志愿服务项目化发展路径相去甚远,很有必要予以厘清、纠偏,以确保志愿服务项目“供给侧”发展规范有序、高质高效。
实施对象扩容。要明确服务对象。要牢固树立“志愿服务是为他人服务”的基本意识,把家庭教育行为、组织团建活动、团队技能培训、个人才艺展示等与志愿服务利他行为区分开来,变“自助”为“助他”,站稳志愿服务的利他原点。要明晰服务路径。要在找准服务对象的基础上,探索出自身优势与服务对象需求精准对接的路径模式,形成“所供即所需”的有效适配,真正发挥功用,形成供需链条。要实现对象扩容。要拓展服务对象和服务半径,锁定目标人群和服务半径,通过组织团训、理念内化等手段推动本组织(团队)内的人员由“志趣者”向“志愿者”转化,进而实现项目的利他性达成。
推动项目落地。要树立需求导向。要牢固树立为群众需求立项、为服务群众施策的鲜明导向,引导高校组织实施的志愿服务项目成果有效转化,通过项目化运作把学术成果转变成群众欢迎的“需求包”。要突出实践育人。要积极探索“学术+志愿服务”的实践模式,推动学术研究团队既做学术也做服务,让学术研究浸润为民利民的泥土气息,把论文写在希望的田野上,引导大学生志愿者在实践中树立奉献意识、锻炼服务能力,更好实现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项目目标。要推动项目落地。要从参赛型的功利性诉求向服务型的实用性诉求转化,推动大量发端于校园、展示于舞台的项目真正落到社区、落到村居,使项目再走一步、深走一层,实现项目惠民、服务到位。
形成体系支撑。志愿服务作为政府力量、市场力量的一种辅助和补充,应当坚持“有限作为”的原则,树立边界意识,厘定制度边际,以《志愿服务条例》为行为基准,强化法制意识,规范服务行为,推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组织实施的志愿服务项目高质量发展。要端正工作导向。从政治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正确运用志愿服务抓手的重要性。坚持志愿服务自愿性、社会化发展方向,突出干部职工基于自愿、无偿、内化的原则而参加志愿服务,使本单位的志愿服务文化育人、利他助人的功能得以充分彰显。要坚持政社分离。志愿服务本质上是自然人对他人的无偿帮助,以单位为实施主体的志愿服务,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要注重单位所组织的志愿服务项目去“行政化”,以有效的政社分离度索求志愿服务纯度。要强化体系支撑。要把推动本领域的志愿服务项目化发展和建构本行业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及制度规范作为工作重点,当好“组织者”“引导员”和“服务生”,做到功成有我、名就无我。
实现质效跃升。要坚持“两化融合”,即组织化推动与社会化发展相融合。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之路,构建具有中华文化价值、中国解决方案、时代鲜明特征的志愿服务新格局,使之成为国之可倚、民之可用的重要力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有力依托。要优化组织动员。无论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还是某个群体的组织动员,都要在人员组织、思想准备、基本保障、激励嘉许等方面下足功夫,有力建构组织化动员的制度架构、理论支撑、思想引导,使组织动员的构件更加完整、链条更加完备、制度更加完善,实现志愿服务高质量机制化运行。要深化社会发展。社会化发展是志愿服务的生命力所在。要在社会视域下推动人员、经费、项目、物资等各个要素的充分调动和融合运用,以扁平化的工作思维做好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的动员管理,推动志愿服务在各领域、各方面的有限作为和有效作用。要固化精神力量。志愿服务的理念传播、精神弘扬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要注重全年龄阶段、全社会范围、全服务过程的实践养成和宣传教化,坚持不懈深化主题活动、强化项目运作、亮化舆论引导、内化实践认知,推动志愿服务融入日常、化作经常,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使志愿服务真正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风尚和价值追求。
(作者为福建省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
页:
[1]